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第二章

热门小说推荐

1967

-----正文-----

1967年1月份,戚献青在父母不舍的目光中坐着火车离开了北京。

那时候他们这些毛头小子哪懂什么离别的苦,也不知道自己将来的命运如何,刚从象牙塔被浪潮卷出来的一群初高中生,拿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就这样去了兵团、农场,还有偏远的农村。

戚献青跟自己班里的十几个同学,先是一起乘火车,他们兴奋极了,觉得只要心中有理想,到哪都不怕,一路上他们聊天、开玩笑,带着对未来的畅想,欣赏着窗外陌生的风景,初离家的忐忑被同龄人的笑声驱逐,只剩下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果敢和勇气。

下了火车,他们就坐上了军用汽车,一长排的汽车在乡村的土路上颠簸,有的人开始撑不住了,让同学扶着他吐了好几口,眼前美妙的风景也变得荒凉起来,黄土地,流浪狗,还有偶尔飘过去的几棵树。

下了汽车,再坐马车,赶车人是村里派来的,年约五十的精瘦老汉,穿着黑棉袄,腋窝处还有背上几点已经破了,露出脏棉絮。

戚献青他们不说话了,也不笑了,连日来的赶路和满目的荒凉磨灭了他们心中的那股激情,他们只呆呆地坐在马车上,任带着黄土的风抽打他们稚嫩的脸。

到了,村子里锣鼓喧嚣,村民在土路旁边站着迎接戚献青他们的到来,有的人脸上带着笑,那是公社的人,大队书记,但更多的人的眼里只有疑惑和看笑话的新鲜感,他们无不穿着深色的破旧棉袄,脚上踩着脏脏的棉鞋。

戚献青跟着班长何爱均往前走,有好几个小孩跑过来围观他们,颊上、耳朵上带着冻疮,有女同学可怜他们,把自己吃剩的几片面包给了这些孩子,他们在寒风中几下就塞进了肚子里。

戚献青不忍心看了,心里动了想回家的念头,已经忘了自己是来被“再教育”的。

欢迎仪式结束后,就是开会,公社负责人讲话,无非也是劝他们在这农村的广阔天地中,作为一番。

一席话说得也是激昂无比,许多人沉下去的激情又浮了上来,是啊,我们这些年轻人,不正是要在这落后的贫困的地方努力奋进,教育自己,也帮助村民,共同建设新中国吗!

然而等待他们的,是一排颓圮的泥巴房。

落后的农村怎么可能像学校那样为他们提供明亮干净的宿舍,从来到这里的那一刻起,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动手,包括盖房子。

这时候他们已经分好了组,一开始打算每个村‌‌男‌‍‎女‍‌‌‍均衡,但是戚献青他们班女生少,又碰上个村子就喜欢要女生,不爱要男的,说之前来了批男知青,村民看中男的有力气,能干活,结果这些小伙子到了村子里净干些偷鸡摸狗、打架斗殴的事,现在他们尽量多要女的,最后协调来协调去,戚献青和何爱均、杜恒锡、崔绪、赵小钦还有袁玉江被分到莲花公社小河沟大队。

面对这根本无法住人的“宿舍”,班长何爱均当即就说,“盖吧,这是劳动,行动起来。”

先是清理出还能用的碎砖,又向村民借了工具,和泥、垒砖、做门窗、搭房架、铺茅草,几个半大小子和姑娘气喘吁吁地累了好几天,才盖出两间像样的房间--当然,仅靠这些个孩子肯定是什么都搭不出来,最后还是热心的村民来了指导他们怎么和泥,怎么拉锯等等,也就是在这时候,戚献青碰到的彭深彭浅兄弟俩。

戚献青当时正饿的眼冒金星,他们终于把四面墙都和泥垒上,还要架屋顶。

他坐在石头上,也不在乎什么卫生不卫生的,从布包里摸出一个面包来吃,幸亏是冬天,不然这面包早就长毛了。

刚打开袋子,就看到有个小孩跑到自己面前来,他跟戚献青见过的村里其他小孩差不多,穿着带补丁的小棉袄,挂着鼻涕,脸上灰灰的,像是没洗干净,手指甲里也全是黑色的灰。

唯一不同的,就是他比其他小孩清爽多了,头发虽然不是专业理发师剪的,倒也齐齐的,衬得他的脸倒是白了一点,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水汪汪的,像极了课本里的乖宝宝。

戚献青知道他的目标也是自己手里的面包,他可怜这小孩,拿出一片要递给他,就听到有人说,“彭浅,别拿,快回来。”

叫彭浅的小孩特听话,戚献青都把面包递他眼前了,他最终还是没接,虽然眼睛还离不开这诱人的吃食。

一个跟戚献青差不多大的少年也跑了过来,拉着彭浅要走,戚献青忙说,“哎,别走啊,我把面包给他一点,让小孩拿着吃。”

那个少年也是头发被理得乌黑整齐,只说,“别给他了,小孩吃了好的,就不想吃杂面馒头了,这些你留着自己吃吧,村子里生活苦,之后就没这些好东西了。”

说完,他拉着还依依不舍的彭浅走了。

戚献青也只好坐回石头上狼吞虎咽地吃完了不顶饱的面包,重新投入到劳动中。

房子建好了,两间,左边大一点的是男生住,四人间,右边小一点的女生住,是两人间,建房期间他们都住在公社的会议室里,就是个土坯房,光线好,就是不挡风,几个人冻得靠一块睡了好几天。

房子有了,家具还少,缺个吃饭的桌子,缺坐的板凳,不过习惯了之后他们就坐石墩子上,或者树根上了。

还有食堂。

他们是不跟村民一块吃饭的,插队下来第一年吃国家的粮,按每人每月44斤的标准购粮。每人拿了240元的安家费,这里面包括建房费、农具费、灶具费和生活费。粮有了,总要有灶、有锅、有碗筷。

幸好有的女生家里人细心,把铁锅和碗筷都准备好了,是袁玉江带的,她一开始还抱怨妈让她背这些破玩意儿,没想到还真派上了大用场。

食堂建好之前,他们还是跟着公社吃饭,等又一件灶房盖好了,也快过年了。

此时的六个人哪个不是灰头土脸的,袁玉江抱着赵小钦偷偷哭了好几回,白天又卖力地干活,男生稍微好点,虽然背地里也唉声叹气,可能因为他们是四个人,比女生人多,又是男的,不想示弱。

进了大队,就要照常干活,赚工分,不过这快过年了,气氛也活跃了起来,他们都收到了家里人写的信,还有寄的一些生活用品,吃食,除了杜恒锡,他家里成分不好,他爸被打为“反革命”,每天都要写上万字的检讨材料,他妈早就被折磨疯了,现在他一个人在偏远的乡村,真的是没人问也没人管。

不过对他来说倒是好事,受够了那些红卫兵们没完没了的盘问和羞辱,杜恒锡巴不得远远地逃离北京。

-----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