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热门小说推荐

长明殿中长明人

-----正文-----

故事开始在一个寺庙。

庙中供奉着如来佛的神像。案牍上摆着供品。香案下蜷着一个小孩儿。小孩儿被父母遗弃,随着荒民来到庙中躲避严寒,他浑身破破烂烂的,没有人愿意与他一处。偶有几个妇人见他可怜,会将自己的饭食分出一点给他。但是转头就会被自己的丈夫打骂:“自己都活不下去了,还可怜别人!怎么不可怜可怜自己呢!”

久而久之,便没有一个人再给他食物。小孩儿太小了,看起来可能只有两三岁,没有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寻常小孩儿几天不吃饭可能就性命垂危,可他饿了快四天了,还坚强地活着。

须知荒民虽是逃荒,也有个带头的领导者。那人早就不耐烦这个小东西,可是奈何这小孩儿生命力顽强,拖了一路竟都没饿死。逃荒的道路上有小孩子会拖慢脚程,更别提一个没娘没爹的孩子。

小孩儿太饿了,又冷,又困,他控制不住自己想要吃东西的欲望,只能在干冷的空气中嚼几口,充当自己已经吃到了大白馒头。渐渐的,他昏睡了过去。

睡梦里有娘亲,娘亲抱着他,小小的一团儿,低声哄着,唱着歌谣。

梦里有他最爱的大白馒头,还有许多他吃不完的白米饭。

早晨的一缕日光透进来,庙里都已没了人,荒民早就在那人的带领下撇下小孩儿走了。

小孩儿睁开眼睛,不一会儿就接受了自己被抛弃的事实。他虽然看起来只有两三岁,却已经是个四五岁的大孩子了。爹娘抛弃他,是因为家中只养得起他小弟弟一人。荒民们抛弃他,是因为自己拖累了他们,甚至这都不叫抛弃,只是不打招呼就走了而已。他都能理解的。

他撑着站起来,看见庙里供奉着的如来佛祖的像,灰扑扑的,但他想着他要走了,总得与它告个别。于是,就又跪下磕了头,才摇摇晃晃地离去。

他年岁太小了,只能沿街乞讨,但在这灾年,大多数人都只能保证自己活着,哪还有多余的怜悯之心呢?

小孩儿运气好时,能讨来一个半个馒头,运气不好时,就只能挨几个耳光、几声唾骂。但是他也没有怨言,怨愤对他来说太奢侈了,能活下去就已经很好。

就这样,挨过多少个春去秋来,灾年终于过去。街边的小店也有了客人光顾,集市上终于也有了人间烟火。但小孩儿还是穿着他破破烂烂的衣服,破破烂烂地在天地间讨生活,唯一令他心安的只有,如今他在一饭馆当杂役,勉强填饱肚子,勉强活着罢。

饭馆的老板是个十足的贪钱货,只想用最低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收益,所以在雇佣工人这块儿,他不愿用身强体壮的青年人,因为这类人大多因为自己有力气而看不上他给的这几个铜板。所以,他便将主意打到了当年逃难来的这些小孩儿身上。这些小孩儿,根本不敢向他讨要工钱,只要每顿给个馒头咸菜的就心满意足了。

小孩儿就是这其中的一个。他现在叫阿宝。因为老板喜欢元宝。

阿宝长高了,但是仍然瘦弱,他不怎么说话,总是在刷着碗,洗着地。老板喜欢他做事的劲儿,谁不喜欢吃得少,干得多,又不抱怨的人呢?

但是饭馆的其他伙计不喜欢他,特别是和他差不多大那几个孩子。老板有时候心情好,会奖赏阿宝一块肉,尽管是客人吃剩的不要的,这些孩子就嫉妒怨怼,经常为难阿宝。阿宝不与他们争执,他们就变本加厉。

阿宝洗碗时,他们就故意撞碎一只碗,然后去老板面前告状。阿宝免不了一顿打,因为老板从不问前因后果,他只知道活计交给谁,出了问题就找谁。

尽管受着许多刁难,阿宝也没有说过一句不好的话,大多的时候都只是在忍受然后接受。慢慢的,那群孩子就没有了捉弄的兴趣。

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阿宝过到了十四岁。在饭馆的六年,有许多和他当年一道来的人都已经离开了,只有他还在饭馆的后厨一直过下去。这几年,饭馆的生意渐渐地被临街的那几家新菜馆抢去,老板不懂变通与创新,只得眼瞅着生意衰落。

这天,老板破天荒地给了阿宝一袋铜钱,让他拿着离开。饭馆生意不济,老板准备卖掉店面回老家去。

阿宝拿着铜钱,跪下向老板磕了三个头,道:“谢谢陈老板。”

阿宝在走之前还是洗好他当天该洗的碗,擦好他该擦的桌,才收拾离开。其实他一直知道老板没有外人传的那么唯利是图,也知道老板对他的救命之恩。

没有陈老板,或许他长不了这么大。

天地悠悠,人生漫漫,他又踏上了一个人的旅行,他想,他得找到事做。

可这次,他没有再进一个馆子打杂,也没有去给富贵人家抬轿子,而是参了军。

刚过了灾年,天下并不太平,又遇外敌蠢蠢欲动,阿宝几乎没有犹豫,看到朝廷征兵就去报了名。这一年他十五岁。

他从未被别人用心保护过,但他却愿用心保护别人。不为别的,只是为了天底下少一些像他一样因为战争灾荒而流离失所的孩子。

他改名叫陈愿安,从无名小卒做起,做了近十年。

遇上战事大捷,他所在的军队得到了封赏,他才终于被人所记住。眼看来日之路不再迷茫,命运却又向他开了个玩笑。

他在一场与敌国的战事中救下了敌国的一个流浪儿,被发现了。此时战势与己方不利,正是人心浮动之际。有人便将这件小事告了密。副统领大怒,将此事上报给主战帅,他被扣上了勾结叛党的帽子。他被打了四十军棍,逐出了军中。

他虽被逐出,但战事未完,他仍去沙场杀敌,但是此时已没有了并接作战的队友,没有了象征着他的理想和信念的军旗,在一个不留神中,他被刺伤失去了意识。

再醒来,却是一个茅草棚,茅草棚建在小山坳上,四周除却自由生长的杂草,竟是一偏荒芜。他支撑着起来,救他的人竟是当初那个流浪儿。他还想要上战场去,却被同在此地养伤的人告知这场战争的起因竟是当朝君主的一句戏言。他第一次感到了愤怒。

他虽是白衣,没有士大夫们的文韬武略,但从小在饭馆子里做杂役,迎来送往的也是些秀才举子,他们总是谈论着一些治国安民的策略,那时他即使不懂,但耳濡目染,便认为平头百姓都有如此觉悟,君主岂非更甚。

然而,没想到,竟是这样一个真相。

他有些失望,但他不愿失望,也不愿相信。他决定再搏一次。这一年他二十八岁。

他伤重甚笃,竟是在这片小天地中养了三年。三年内,他全靠那流浪儿照顾,外界的信息也依赖其赶集时带回来。

一日,流浪儿带回来的消息说道,朝廷又要征兵了。伤一见好,他便想下山去。

可是等他到了山底时,眼见着的却又是一个荒年。

天大旱,粮食颗粒无收,老百姓的心气全靠朝廷下发的那一点粮米撑着。而朝廷发的救济粮却被不知哪个官员贪去,迟迟发不到百姓手中。

百姓在宫门外水深火热,可皇帝在宫墙内声色犬马。

大臣们失望却不敢说,皇帝偶然回过神来想要赈灾,只是下令,却不知国库空虚,早已施无可施,救无可救。若皇帝问计于臣子,他们只得随声附和,皇上英明。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百姓的怒火直指朝堂,各地起势,天下云集响应。

可尽管这战事已经快烧到宫门外,皇帝却依旧无所作为,荒淫无度,竟还要国库给银子修建陵墓。

这时,陈愿安失望了,更遑论天下人。

他没有去参军,一场早已知道结果的战事或许真的不值得。他又将名字改回了阿宝。

次年,新皇继位。新帝甫一继位,便广开言路,招贤纳才,举全国之力赈灾安民。很快,国患便被平定。

他没有再改名。这一年,他已经快四十岁。

他回了巴蜀,这才是他的故乡,小时候流亡,不知道父母是谁,却只记得那一路的蜀人逃难时的叫喊。他在军中曾学过《地方方言谱志》,这才找到了他的家乡。

他在蜀地开了一家书院,专为贫穷的孩子明理知事所设。他不再入世,每天只与孩童相伴。空闲时间就去山脚下的饭馆洗碗。这样的日子,他想,真好啊。

又这样过了十数年,战争带给他的旧伤又复发了,治了许多次也没有什么效果。但他自觉此生已无遗憾,便散尽家财令人修建了一座庙宇,里面供奉着如来佛。

庙宇建成后,他令木匠刻了些文字立在庙的后面,但却没有告诉人们刻了什么。

一日,他来到庙内,对着慈悲为怀的佛祖,磕了头。当晚,便离开了人世。

或许是孩童时佛祖庇佑过他,让他免受外面的风雨;或许是战乱时佛祖拯救过他,让他没有因伤死去;或许是年迈时佛祖提点过他,让他没有执着于过去,换一种方式生活;也或许是他被抛弃的那一晚,佛祖让他做了个好梦。无论如何,他都要谢谢佛祖。

在弥留之际,他似乎见到了此生帮助过他的人,他一一谢过。最后一位,竟是佛祖。他听到了佛祖的话,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

快结局了,本身故事比较短小,只是我一次出游时得到的灵感。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