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是有选择的
唉,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这章写得百感交集
-----正文-----
明明是寒冬,许凝却一头冷汗。
她花了几个小时给林从周讲近代史,一直讲到星夜沉沉,窗外雪色透进屋里。
她心里觉得荒谬无比。
林从周却听得入了迷。
讲到解放战争,他扼腕叹息;讲到抗美援朝,他瞪大了双眼:没骗我吧?
许凝认真地说:“我大伯就叫许抗美,绝对真实”。
再讲到对印对越自卫反击战,林从周愤慨得拍了桌子。
听到最后,中国甚至有了三艘航母,在风云变幻里,经历了那么多战火洗礼,仍然屹立不倒。
林从周的泪水夺眶而出。
他是心酸,因为他想象不出来一个强大美丽的中国。
他用尽了所有力气,脑海中无论如何勾勒不出新山河的模样。
上一世从出生起,他就没见过,也不敢想象那样的华夏,总觉得近乎一种痴心妄想。
在他生活的年代,神州大地山河破碎,哀鸿饿殍漫山遍野。
他死的那天,日军刚刚轰炸过成都,城中血流成河,女人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嚎响彻天际。
“您如何知道我是穿越过来的?”
“你画的那图,一看便知。”林从周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话在许凝耳里却有些刻薄了:“要点接近,但全都差一点,跟我们班里倒数第一画得差不太多。”
许凝欲言又止,心里想:您上的清华,拿我比?
万物静谧,只有几声清脆的蛐蛐叫声。
“还有没有你我一般穿越到此的人?”许凝终于忍不住问。
林从周迟疑地点点头:“我知道有个人可能是,但那人已经死了。”
“是谁?”
“两年前陕西那个造反的高鸿昌,总是说天命天命,还言之凿凿地说将来是大同社会,红色革命、群众路线之类,我曾经以为他是疯子,后来想想,应该不是。”
!
许凝惊出冷汗。
“先生这一世又是怎样的?”
“无聊至极。读书、科举、授官、从吏部到福建,已经在福建呆了七年。”
许凝咽下一口唾沫,不愧是清华毕业生,读书科举说得如同上街买菜。
林从周自嘲地笑:“前世我杀鬼子,今世我还是在福建沿海抗击倭寇杀鬼子。”
他咬牙切齿:“鬼子是杀不尽的。”
许凝恍惚之间看到那个壮志难酬、眼角绯红的救亡青年于炮火纷飞之中,站在历史洪流之中的礁石上,满眼悲怆,不知何去何从。
一双纤细的手握住他的手,许凝定定地看着他:“谢谢前辈。”
他宽厚温暖的手掌反过来握住许凝的手。
“下下个月,我就要从福建调任锦州。从杀鬼子,到杀鞑子。”他神色严肃:“我们国文课上,老师讲过。抗清和抗日相同,都是抗击外侮,没有什么不同。否定明末抗清战争的正义也就是否定了抗日的正义。有些狗屁文人却提出什么“兄弟阋墙”,把民族关系强加到你我现在所处的时代,轻巧的一句话就否定了抗清战争的反侵略性质。按这种逻辑,那么你们这类后人是否也能否认抗日战争的反侵略性质呢?“
”就因为日本没有侵华成功,那么抗日战争就是正义的,如果日本侵华成功,那么“抗日战争”就是错误的、就是阻碍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这是什么样的荒唐逻辑?”
他越说越激愤。
许凝欲言又止,忧伤地看着他:“你我都知道历史的走向,大明倾覆有太多太多的原因……大概率……鞑子还是会入主中原。”
二人都沉默良久。
林从周声音沉重。
“如果已经提前知道结局,你还会不会参与历史?”
许凝嗫嚅着。
她曾经在安乐村榕树下发下的宏愿,还不包括挽救大明江山。
林从周面带微笑:“我冲向敌机之时,只知道自己一定会死,不知道我们最后会赢。”
1940年10月13日凌晨的成都,炮火照亮了半边天空,如同白昼。
楼下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孩子,隔壁的一家是匆忙收拾的咒骂声;大街上是零零星星的枪声和儿童的饮泣。
人与人的悲欢,真的并不相通吗?
25岁的青年穿着一身靛蓝色长袍沉默地站在窗边,仿佛听不到周身的嘈杂似地定立着。
半晌,他仿佛做出了什么重大决定,扯出椅子正襟端坐在破旧的桌子前。
钢笔蘸满了蓝色墨水,他在笔记本里写:
今日慷慨赴义之死,呼吸之际,猝然崩裂,本就如电光江涛,不可遏灭。大丈夫愤烈死国,何憾焉。
1940年10月13日早晨,日军14架轰炸机、8架驱逐机空袭成都。25岁的林从周驾机升空迎战,他驾驶的4501号战机,与4架敌机缠斗,尾部中弹冒烟,向下旋降,但他仍把机头拉起,继续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被敌击中。飞机坠落,林从周牺牲。
******
成都空战背景
1938年爆发武汉会战,武汉失守后,中国国民党空军主力转移至内地,以战斗机大队驻守重庆附近各机场,捍卫战时陪都,以轰炸机大队驻守成都附近,以苏联志愿队驻守兰州,保证苏联援华物资的运输线。
1940年重庆“九一三空战”,中国国民党空军遭敌零式飞机打击后,又将全部空军主力集中于成都附近。成都成为日寇在武汉会战后,实施“政略攻击”的重要目标之一。
-----
这一章的时间和名字都是在真实历史上略有虚构,万望诸位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