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冻杀年少。
这几日,京城中的酒馆瓦舍之中,外地学子云集,高谈阔论,好不热闹。
甚至有那学子妄议朝政,互相攻讦,平白惹出许多是非,五城兵马司、东厂、锦衣卫的人连番巡视,平息事端。
原来是大明嘉靖二十年辛丑科的会试结束了。
大明洪武三年,朱元璋昭告天下,开科取士,为国选才。
每三年举行一科,又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这乡试俗称“大比”,定于子、卯、午、酉年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参加乡试资格的人共有两种,一种是国子监监生和各府州县官学就读的生员,但光是生员还不行,还得是在按察司提学副使主持的科考中获得一等、二等的“科举生员”,这也就是“科举必由学校”这句话的来源了。
第二种则就是“充场儒士”了,也就是拥有同等学力的儒士,这些人“未必由学校”,只要通过特别考试,也可以获准参加乡试。
当然,儒士也是有标准的,首先要被当地的官府认定为儒士,其次则是要通过科举的第一层级的科考。
随着大明几位皇帝的不断完善,到了嘉靖年间,这科考早已是极其完备。
正统年间,各省增设按察副使或佥事,为提学宪臣;弘治十八年,规定立“三等簿”考核学生,大明的“科考”正式定型。
各省提学在三年任期之内,要举行两次统考,第一次称为“岁考”,第二次则是“科考”,岁考中取得一二等的生员,可以参加科考,而在科考中获得一二等的生员,才能获得乡试的资格。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ingdian007.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