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税务机关在后世看来,就跟闹着玩似的,户部收税,工部收税,兵部收税,礼部也收税,地方官员还收税,有时候皇帝还会派些太监奔赴全国各地去收税……
这税收部门杂乱,税收项目也是乱的不行,户部的钞关,商税,番舶抽分,门摊税,酒醋税……工部的竹木抽分,矿银,芦课,匠银,四司料价。兵部的桩朋银,马差,皂隶折银,驿传银……礼部的香税,历日,光禄寺厨料,不一繁多。
收税部门多,项目多,但是收上来的钱却不多。
归其缘由,还是朱元璋老爷子的功劳,他将田赋正税定了一个额度说:“以后的皇帝收税不能超过这个数,超了就不是朱家人!”
国朝之初,与民休息,这乃是正途。
但是朱老爷子却不知道社会是发展的,税收应该匹配当时的经济情况。古代的文人总有一个错觉,总觉得国富民强不甚靠谱,觉得一国之财富是个定数,朝廷收多了,百姓留下来的就少了。
根本没有想过通过税收来调节经济,只觉得自己藏富于民,不知道最后只落得个国匮民乏。
到了明末,天灾人祸不断,辽东战事羁縻,朝廷用度大增。
因为税收制度的严重不合理,总是被人钻空子,朝廷税收能力又大大降低,这不失为明亡最大的一个因素。
朝廷钱不够用,只能不停地朝地方摊派,而地方也只能在里甲、杂泛、均徭中各种巧立名目,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来钱的手段,叫做商人报效。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ingdian007.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