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千日无战,不可一日无备”是自古以来兵家重要的战略思想。司马昭在灭蜀汉后,便明显地暴露了进一步并灭东吴的企图。对此,东吴的有识之士早已察觉,多次向吴主孙皓建议加强军备,增强沿江战略要点的防御力量,切实防止西晋的突袭。公元272年,吴建平太守吾彦发现长江上游飘来大量木屑,便预知了晋正大造舰船准备顺江东下灭吴的企图,向吴主孙皓建议说:“晋必有攻吴之计,宜增建军兵以塞其冲要。”公元274年,当东吴大司马陆抗病重垂危之际,又向孙皓建议,将长江上游防守兵力增至八万以巩固西陵、建平等地的防备。但这些关键性的建议均被孙皓置之不理。
而西晋则在灭掉蜀汉之后,立即着手稳定内部,增强经济实力,力求富国强兵,利用17年的时间,进行了各方面的准备。西晋特别针对东吴占据长江天堑的有利地势,接受曹魏时期“武骑千群,无用武之地”的教训,以将军王濬在蜀地训练水军,大造战船,做好顺江东下的一切作战准备。这样,便使本来已在土地面积、人口数量、经济和军事实力诸多方面占据明显优势的西晋,如虎添翼,为夺取灭吴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东吴统治集团临战前多年,既失之干对西晋战略动向的研究,失去了针对西晋的战略企图采取相应对策的宝贵时机;又在战略指导中着着失误,致使拥有二十多万大军,占据半壁河山的东吴不到二个月的时间即被西晋横扫而亡,这在古代战争史上成为不多见的惨败记录。本来,东吴并非居于绝对的劣势,即令是战前未做充分的准备,假如能在临战中采取相应的战略对策,也不致于如此迅速的彻底灭亡。从当时的情况分析,东吴只要采取两方面的措施即有可能阻止西晋的推进:一是立即增强长江上游建平、西陵一带的防御力量;另一条是集中兵力于建业附近,加强沿江守备,以逸待劳,坚决阻止晋军渡江登岸。可惜东吴统治集团缺乏起码的战略决策头脑,计不及此,致使西晋王濬的水军顺江而下,如入无人之地,迅速与其东面的三路大军胜利会师于建业江面,对东吴京师形成泰山压顶之势。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东吴丞相张悌所率的三万精兵,在此千钧一发之际,竟不顾部将沈莹的劝阻,拒绝在江上机动御敌而渡江北上,这对濒临陷落的建业危局无疑于釜底抽薪,帮了晋军的大忙。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ingdian007.com
(>人<;)